国安中医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选穴规律

国安中医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选穴规律

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且多数患者伴有颈肩、颈枕部疼痛的
疾病,是由于颈部异常传人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而自
针灸疗法应用于颈源性眩晕以来,因其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及经济安全等而得到肯定,成为治疗颈源
性眩晕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安中医经过大量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l临床案例,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积累了
一定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提高临床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有效性和可重复性,筛选针灸疗法应用于颈源性眩晕的特异性经穴,归纳和总结选穴规律是必要的。因此本文借鉴文献归纳总结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常用腧穴,以便指导临床。

资料统计

针灸防治颈源性眩晕常用腧穴按照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针灸防治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
献,共42篇,涉及86个穴位,出现382频次,平均每个穴位使用4.44次。按照累计频率的第5O百分位数以内且相对频率由大到小依次风池、颈夹脊、百会、足三里、中脘、肾俞、太溪、大椎、丰隆、天柱、太冲。按照累积频率的第30百分位数以内且相对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风池、夹脊、百会3个穴位。

用穴规律及机制探讨
颈源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病因有肝阳上亢,痰浊内蕴,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瘀血阻络等。其发作时多以眩晕、四肢厥冷、冷汗淋漓为主症,以气血两虚证居多。阳气虚,鼓动无力,脉道不畅,至清阳不升及血虚脑失所养而出现眩晕、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故在治疗时,应该以温经散瘀、疏通经脉、活血通络为主。临床上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穴位中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使用频率最高。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其名最早见于《素问·热病》。《穴名释义》指出:“风”为百病之长,停水云“池”。因其穴在项列,平风府穴,并处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为风邪人脑之冲而得名。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风池穴有治疗头面五官、颈项及肩背部疾病的近治作用。又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汇穴,一穴可通多经,阳维又可维系诸阳经脉,使气血上循于脉道,针刺风池穴可升发阳经之气血,使之上注于脑,髓海得养则眩晕渐消。督脉行于身后,为“阳脉之海”,颈椎为督脉所主,夹脊穴位于督脉两旁,针刺夹脊穴可调整督脉气血、振奋阳气、生精益髓、活血化瘀。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菜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会穴居颠顶,联系脑部,醒脑开窍,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头维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针刺能激发督脉经气,调整和振奋全身的阳气,通畅经脉,升清降浊,调和气血。

作者:Matthew    发文时间:4/28/2015 6:36:50 PM    阅读次数:601